首页 > 资讯 > 如何阅读干货文?将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聪明才智
2017-08-01 ICT专区 Jack先生 干货 技巧 智慧 3699 浏览
我是一个绝对的干货爱好者。
想要将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聪明才智,最快的方法就是读干货。
因为干货总能用一条条清晰的脉络点出那些我从未了解过的新知,或道出我从未有过的新鲜想法,这对我来说是增长见识的最快方式。干货文中所提到的新鲜词语,更能为我打开新视界的大门,发现更多的精彩。
而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认同干货。
有人说干货是写作者用以招摇撞骗的方式,是阅读者企图投机取巧的渠道。
有人说干货其实是“嚼货”,即别人进行系统性知识学习后嚼过的货。
有人说干货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懒惰,懒得花时间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有人说干货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。
有人说……
坏事都是别人的错,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自己呢?
在我看来,干货本身是没有对错的。
就好像考试前老师告诉我们考题范围或考点,我们本该去深入研究每一个知识点对应的原理,钻研考题范围内的解题技巧和思路,偏偏有人不懂学习之道,只死记硬背那些表面的东西,这样一来考试成绩自然不会好。
干货也是一样,读它的人用脑子去思考了,才有可能真正吸收精华,否则不管三七二十一,凡是看起来有用的东西都照单全收,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,还妄想能得到快速提高?
那么,如何通过阅读干货文,将“别人的”变成“自己的”呢?
一直以来,我都有一个原则:不设偶像,不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,不复制别人的人生。因此,不管是我多么认同或崇拜的人,当他们说出长长的干货后,我也不会全然听之信之。
毕竟,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,不同的现状和困扰,不是所有看起来有道理的话都能够符合我们的人生轨迹。
在拿到一篇干货后,先排除掉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内容。不要担心自己排除的部分是整片干货最核心的部分,不适合就是不适合,强加到自己身上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比如关于时间管理。
很多人推崇使用手账,在各大平台上都能看到写手账的方法,和个人手账页的分享,那些精致的排版和漂亮的色彩,无一不吸引人去亲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手账本。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,这种精致漂亮的东西惹人喜爱。
但是,在放手去做之前,你有没有想过,你适合做手账吗?你愿意花费钱财去购买那些胶带、贴纸、彩笔,愿意花费精力去苦心设计版式,搭配色彩,涂涂画画吗?这些是你写手账的初心吗?
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不如在尝试之前就直接将它排除出去,选择最快速高效的记笔记的方法来进行时间管理。
多好看的手账,可它不能帮我节省时间
一篇干货文提供给我们的,除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,还有解决问题的思路。
也许文章中给出的步骤对你来说可操作性不强,存在太多繁琐而没有必要的内容,实践起来效果甚微。但是,根据这种思路,你能不能探索出更符合自己习惯的步骤呢?
还是拿时间管理来举例。
晨间日记是我过去常用的方式。但后来有了自己完整的时间管理笔记后,就不再单独写晨间日记了。
这种方式放在以前确实很有效,可并不适用于现在的我。其中关于人际、工作、梦想、锻炼等内容的记录对我来说有些多余而累赘。而关于“每日计划”和“感恩日记”的部分,却是非常有效不可割舍的。
因此,我在如今的时间管理笔记中,只保留了这两个确实有用的部分,并且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出来。
左栏为每日计划,右栏为感恩日记
马克思说的好: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”
那些别人通过实践发现的真理,还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证实。
最害怕的是这样一种人:什么都不做,一句“这样肯定行不通”就否定了别人通过深度阅读、长期实践、认真思索而总结出的干货;一句“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”就放弃了一条可能提升自我的捷径。
你还没试过,怎么知道不可以呢?
你还没试过,怎么知道办法不好呢?
一篇干货,不论好坏,如果只是被放在收藏夹里,那和一则没营养的笑话有什么两样呢。笑话或许还更容易被记住些。
“行动”这一步最棒的地方,就是不管你所实践的干货是否有效,你都能够有所收获。
成功了收获自然很大。失败了却能学到一个教训,吃一堑长一智,通过反思了解自己的现状,才能够在日后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。
我自己在探索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的过程中,就曾走过很多弯路。
比如耗费时间去装饰手账;耗费精力去下载学习使用各种时间管理的APP;耗费金钱去购买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课程。
虽然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浪费,但却是我想要获得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相反,我很感谢曾经读到的那些关于时间管理的干货,让我了解到有这么多可以提高效率的办法,让我从万千办法中尝试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套,也终于没有白费之前的尝试。
经过实践之后,干货中提到方法的利弊会更清晰地呈现出来,这时候再进行反思,就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,总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“干货”。
拿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早起干货为例。
如遇失败,不懂反思的人会认为,这篇文章都是胡写,根本没用,然后愤怒的取消收藏,过回原来晚睡晚起的生活。
懂反思的人会分析,这篇关于早起的干货文中,哪一部分是我能坚持做到的,哪一部分是没有做到的?在这个过程中,哪个步骤是多余而繁琐的?这个步骤可以舍弃吗?如果可以,其中有没有值得提取出来深入了解的部分?换一个方式来实践会不会更好?
反思,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的过程。而我认为,这个过程往往比行动更能带来由内而外的心智成长。
本文作者:园一梦
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
(+5通宝)
0/2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