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毕业后,那些牛逼哄哄的学生会主席都混得怎样了?
2017-10-13 ICT专区 爱丽丝的陈二狗 学生会主席 毕业 干货好文 3860 浏览
校园里,总有一些人一出场就自带光芒。以前我们把这群人叫做校园风云人物,如今有一种比较洋气的说法,KOL是他们的代言词。 一谈起KOL,你会想起谁? 当然是,那上能与校招主任亲密无间谈笑风生,下能勾搭学弟学妹“播撒风情”,各种晚会出场都自带BGM的学生会主席。 学生会主席在校内可谓是“千呼百应”,也是得到不少“小喽啰”的尊敬与崇拜,然而,当他们毕业后,这些牛逼的学生会主席,是否还能像在校园内一样活得风生水起呢? 那就一起来 看组数据,探个密 还记得两年前 中国青年网推出一组图片故事 “2015,高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去何方?” (以下是图片数据 ) 高校学生会主席对于毕业有什么样的看法?毕业去向如何?毕业后一定会发展得好吗?他们走上社会后究竟有没有自身优势? 这些问题并没有确切的答案,但毫无疑问的是学生会主席们早已在路上。 "是啊,学生会主席又怎样?难道就不允许失败吗?" “统一回复:考研失败,但人生不只一条路可走,谢谢大家关心。”深夜12点,阿洛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。像是引爆了湖底的炸弹,发出了平静而又压抑的闷响。 阿洛是院学生会主席,远近闻名。能力强,成绩好,善管理,温文尔雅,一副谦谦公子的模样。 如今,他考研失败,大家纷纷安慰和鼓励,也夹杂着一些不善的声音:“老天还是公平的,总不会一直让一个人得意太久,学生会主席又怎样?” 是啊,学生会主席又怎样?学生会主席就不能考研失败吗?学生会主席就不被允许失意吗? 阿洛的经历证明学生会主席也会有失败和灰暗的一面,但是失败其实是在他的计划之中。 在考研复习之前,阿洛就清清楚楚地拟定了两套方案,一套是考研计划,另一套是就业计划,这才不至于在考研失败后乱了阵脚,失去方寸。 他快速找到了实习工作,并在新人中脱颖而出,成为同期实习生中的佼佼者。他突出的协调和组织能力,以及不凡的谈吐和修养都成为职场核心竞争力,得到了上级的赏识。 学生会主席可能不都是优秀的、全能的,但学生会主席的经历会为他们的人生添上闪亮的一笔,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未来。 "不管我们是谁,路是自己走出来的。" “小何,能帮我借几套新生校服吗?后天毕设拍摄场景急用,谢谢了!” 发来简讯的是多日不见的梓祎——今年低调考取东部某211高校王牌专业的研究生学姐。 点开她的朋友圈,业内分享和毕设花絮之外,外出交流的她笑得明媚从容。 身为院学生会主席,过去工作时的从容自信,与如今无异。 梓祎大一时明确自己的四年规划,“如果考研失利,就全心准备应聘中学教师。”大三的她工作学习两不误,并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。 专业学习成绩稳定,院学生会工作出色。明确的目标、积极地态度和踏实肯干的作风,或许是她在这所普通二本脱颖而出的秘诀。 考研期结束,朋友圈交织着星星点点理想的闪亮与破灭,梓祎显得格外冷静,她的生活依旧继续。 路途漫长,毕业生的出路开阔,即便没能顺利考研,也有多样选择。而身为院学生会主席的她,已经在大一时拓出心路。 高校导师选择她,或许正如当初院学生会选择她一样,皆因她明确的规划和自信从容的品格。 成为学生会主席和升学的理想或许是巧合,但所具有的品格与精神,却是一种契合。 想起年初梓祎的新年寄语:不管我们是谁,周围怎么样,自己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。 “我要跳出来,去更远的地方。” 2003年,我们单位来了位“主席”,孟小发。 他毕业分到公司新成立的一个带有股份性质的分公司。公司人数不多,但是公司老总理念不同,一直保持公司一到两个项目的规模,不多也不少,只做挣钱的项目,赔钱的一概不接。 孟小发毕业就分配到实验室,本科生,学工地上那点试验技术简直就是轻松加EASY,但是因为公司项目一直没有拓展,人员相对固定,混成实验室主任于是就等到了五年之后。 “我认识孟小发是在2011年,那时候我是总部项目总工,他还是分部的实验室主任,我也是这时候才知道他是与吕不韦一起的学生会主席,而且他是正的。” 谈吐确实不凡,与监理打交道一套一套的,开个会发个言真的不用打草稿的。可是纵然如此,又有何用,工地就是这样,能力再强,进了单位就是体制内,分到什么样的分公司,碰到什么样的分公司经理,碰到什么样的项目经理,几乎可以决定你未来十几年的命运。 “目前在国内的成千上万个项目部里,对人的评价考核千差万别,根本没有规矩可言。项目经理也是人,他的喜好可以说千差万别,水平也是参差不齐,但是来到项目上,他对你的评价将影响你以后的很多年,而且第一个项目对你不认可了,你可能很多年都难以再在其他项目东山再起,不是说不可能,只是难度相当大。” 分公司老总则决定着公司项目的规模,发展和机会。项目多,每个人的机会就多,项目少,那你只能在你的领导那儿继续工作,等到他升迁或者调离。项目有时候太熬人就是这样,一熬一个项目就是两三年,两三年之后又是啥样谁也不知道。前途未卜、变幻莫测是工地一大特色。 终于,2013年,毕业十年后,孟小发终于意识到自己在这单位再混也顶多是个项目总工到头了。毅然辞职,去了南方,给某私人老板干去了,号称年薪30万,但是我想,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吧,至于钱是否真有那么多,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,各中辛酸也只有他自己知道。 “如果这样,会不会那样?”这是一道概率题。 再次回到那个题——“学生会主席毕业后的发展怎么样,是不是会比普通学生更有优势,是否能很快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?” 对此,原全国学联驻会主席、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陆舒扬有独特的看法。 我被问到过很多次“如果这样,会不会那样”的问题。 这一道概率题。从群体来上讲,这个群体也许确实能产生更多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但是到每个个体,这就是一道残酷的二分题,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是不是下一个泯然众人矣的仲永。 但这是一道很愚蠢的概率题,妄想从一个表象推出另一个表象。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是否有优势(通俗意义上的优势)的不是ta的过去,而是什么造成了ta的过去或是ta的过去给ta留下了什么,ta本身的品质才是ta未来最主要的变量。 同样是当主席,有人在自己之外“见天地”,就着平凡生活酝酿英雄梦想;但也有人只“见自己”,在你来我往的套路中积累出一身的官僚气。 况且我并不觉得在开始的时候更有优势、更快是一件绝对的好事。人生是一场比马拉松更长的旅程,厚积才能薄发。每次出发都应该清零,哪有一上场就亮完了筹码的赢家呢? 对所有曾经的、现在的、未来的主席,能让你比别人更有优势的是你知道众生广阔,要永远成长。 对所有吃瓜群众,“兼听与慎断才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智识”。
(+5通宝)
0/200